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文化生產的場域 摘要 (未完)

大綱

為了完整地了解文學生產,我們必須從關係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即建構文學場域,也就是要建構特定社會的特定時期當中,各種可能的文學立場所形成的空間。所謂立場,是特定施為者的習性(其社會軌跡所形塑的habitus)與他們在位置場域當中的位置,兩者之間的匯聚產生的;其中,我們將場域定義為特定形式資本的分布情形。特定的文學資本(或者藝術資本、哲學資本等等),是在某種「經濟關係」(‘economy’)當中發揮作用的,而這個經濟關係的邏輯,是社會廣義經濟邏輯的倒置。我們可以藉由檢驗文學生產場域與階級關係場域之間的結構關係,來理解「非關利益的利益」。文學場域的一些效應,就是由這兩個場域的內部位置之間的同源關係所產生的。這樣的模型隨後用於分析十九世紀晚期法國的文學場域。

[幾個重點:(1)要了解立場(是否可理解為較偏向自律或者他律?還是採保守策略或顛覆策略?由下文看應為後者,cf. p.313),就要同時了解施為者在場域當中的位置(即在不均的資本分布當中的位置),以及施為者的habitus;後者即包括施為者在廣義社會空間當中的位置,因為habitus就是由不同習性(dispositions)所組成的系統,而施為者的習性是由其位置(position)所形塑的(施為者在場域內部的位置,與其在廣義社會空間當中的位置,是否有同源關係?)。(2)必須建構特定場域的邏輯,以分析資本如何在場域當中發揮作用。文學場域的邏輯是「倒置的經濟」,那麼如果我們將網際網路看作一個場域,其內部邏輯為何?是否也是某種「經濟關係」?應當是的,因為這樣的邏輯牽涉到資本──即特定場域當中合法的權威形式──的運作方式。]

0. 序言

p.312
場域的結構,亦即由位置所構成的空間,正是特定屬性資本的分布結構。這特定屬性的資本左右著場域內的成功,以及外部利益或特定利益(例如文學聲望)的獲取;這些都是場域當中的競逐標的。

各種文學或藝術立場(position-takings)構成的空間,也就是場域中社會施為者自我表現(manifestations)的結構性集合──當然包括了文學或藝術作品,不過也包括了政治宣示、宣言或論戰等等──,必須和各種文學或藝術位置(positions)構成的空間放在一起討論;這邊所說的各種位置,是由具備一定數量的特定資本(認可)加以定義的,同時也是由在特定資本的分布結構當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來加以定義的。文學或藝術場域是力量的場域,同時也是人們為了轉化或保存該力量場域而進行鬥爭的場域。

p.313
不同位置的佔有者,在鬥爭當中為了保衛或改善自身地位而施展的各種策略(即他們的立場)。

[談立場轉變的機制]
p.313
每一種立場,都是由它與各種可能性構成的空間(space of possibles)之間的關係所定義的;後者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就是以對應到不同位置的、實際或潛在立場的形式所呈現的爭論(problematic)。

當(同時提供給生產者和消費者選擇的)選項的所有集合有所改變,立場就會產生變化──即便它本身並沒有改變。每當作品所處的場域發生了轉變,對於觀眾或讀者而言,作品(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哲學作品等等)的意義就會產生轉化。

p.314
文學或藝術可能性空間的轉變,肇因於構成位置空間的權力關係產生了變化。當新的文學或藝術團體,在文學或藝術生產的場域中產生存在感的時候,整個場域的爭論就會發生轉化,因為新團體的出現──即差異性的出現──修正、替換了所有可能選項的集合;比方說,此前佔宰制地位的生產可能淪為過氣作品,或者受推崇為經典之作。

1. 文化生產場域與權力場域

針對等級化的宰制原則進行鬥爭

同源效應

2. 場域的結構

文學等級與類型的雙重性

結構的生成

結構與變化

3. 位置與習性

兩種歷史的匯聚

Habitus與可能性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