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Buffalo Bill in Bologna ch.2

第二章 大眾文化的先鋒:世界博覽會
要旨:促成美國national identity形成的各種機制

P47 內戰後美國族群分裂、經濟危機、階級衝突的背景

Pp47-9 借鏡歐洲,世界博覽會成為美國政治家與上層階級在文化上進行美國國族化(nationalize)以獲取大眾支持[從危機中轉移焦點]的重要手段。

Pp53-5 美國社會的工業化帶來了工作與閒暇上生活步調的改變,近一步引發了雇主與工人階級在文化上的角力[同樣是遊樂場,不同的使用方式象徵著不同的文化意義]。追求單一美國國族身分認同的世界博覽會成為控制/藉同化而消滅工人階級文化制度、進而弭平階級文化衝突的手段。

P56 有心人[以賣旗賺錢為目的]運作、「發明」了公立學校升旗典禮的傳統,與以Columbus Day(發現新大陸四百年)為名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結合
Pp57-60 由升旗典禮衍伸出來的副產品:不只要敬禮,還要誦讀Pledge of Allegiance, by Bellamy, 透過The Youth’s Companion進行全國性的宣傳
P59引文後首段 Bellamy以“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取代具有潛在顛覆性的“平等”和“同胞愛”觀念,僅在南北戰爭後不到三十年
P60 宣誓作為建構國族身分認同的儀式(nationalizing ritual);老師在教導如何敬禮的過程中也會提到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等於是活廣告;可說是相輔相成]

p62 以世界博覽會相關活動為媒介,而獲得廣泛宣傳、實行、參與的宣誓儀式,使得UNITED States重新落實在人們心中。

Pp62-3 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讓White City[象徵(白人)上層階級要灌輸給大眾的價值觀]與Midway Plaisance[普羅大眾的娛樂]共存的安排,象徵了大眾因為能夠提供帝國主義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持,而在美國文化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P64 藉由在Midway Plaisance放置異國的、低等的文明,以強化美國白人的文明[或者用大寫的Culture來表示]地位。

Pp64-5 對白人男性美國人宰制價值觀的反響:女性在博覽會中相對其他弱勢團體成功的地位
Pp65-6 儘管很困難,但非裔美國人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的努力,尤其是Frederick Douglass的動人演講,點滴積累為日後的黑人運動打下基礎

P72 從費城到芝加哥再到聖路易,大眾娛樂從被燒毀、到邊緣、乃至登堂入室,象徵著大眾文化逐漸走向美國文化的中心。

P72 「在世紀之交,推動世界博覽會的人士將大眾娛樂、學院派人類學、以及Arnold關於高級文化(Culture)的信念融合成了龐大的、推動著帝國主義與消費主義之夢的博覽會文化工業。他們啟發、並隨後受到廣大遊樂場藝人的啟發──後者藉由將哥倫布世界博覽會的安排翻轉,也就是讓高級文化成為消費娛樂的附屬物,進而重劃了美國的文化地景;點綴其上的是各式主題公園、影城、錫盤街音樂,以及其他許多複雜矛盾的大眾文化形式。這些大眾文化形式的流行,都能夠上溯到當年那場盛大的芝加哥博覽會。無疑地,美國大眾文化的邊界無論是在美國國內外,都正在快速地擴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