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Buffalo Bill in Bologna Summary intro & ch.1

水牛城比爾在波隆納 摘要

導論
P1 大眾文化在八零年代之前都不是嚴肅的學術題材。之後伴隨一些學科領域(文化研究)的努力,還有一些事件,漸漸進入學術中心。

P2 二十世紀末的美國大眾文化全球化現象

P2-3一般性提問

P3第三段末
大眾文化與流行文化兩個觀念的區隔 [但究竟如何不同?定義似乎在pp4-5]

Pp4-5 (主要在p5) 「大眾文化」的定義:可以便宜賣給大眾的、工業生產的、標準化的文化形式;前工業社會因缺乏大眾交通和傳播工具而無法達成的大規模文化與意識形態資源動員;平衡不同政治階級之間[意識形態衝突]的手段。

P5葛蘭西的文化宰制觀念[“spontaneous consent”]與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作為階級鬥爭(而非純粹宰制)的工具

P4-5學術論爭:研究重心從工業生產轉移到消費者──被動受宰制的閱聽人vs 主動運用文化意義的的閱聽人[de Certeau]

P5 繼續學術論爭:對消費者主動挪用意義此一說法的批評──1. 品味是被文化條件、社會地位形塑的;2.消費者著重的是快感而非意義

P5-6 美國文化傳到歐洲:1.美國文化的新帝國主義(伴隨著政經發展)或2.閱聽人的主動意義挪用、創造?本書提出3.在具體的歷史脈絡當中辯證式地漸進發展。

P6 美國大眾文化傳到歐洲:像美國一樣,大眾文化作為一般大眾挑戰既有的、優勢文化階層結構的手段。

P6-8 分期問題。起自1869美國橫貫鐵路開通,因其一方面使得傳統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以新形式發展,另一方面更創造了新的文化生產形式,以回應因橫貫鐵路開通而出現的新大眾市場、新的商業組織形式、新溝通系統(除了鐵路外還有電報、電纜系統,cf. p8)、以及大量的移民(p7)。

P8 大眾文化得以形成的其他原因:移民帶來的充沛勞動力以及新科技帶來的生產力提高,使得人們有更多閒暇(leisure)和娛樂(amusement)。

P8 分期問題。結束於1920年代radio的出現。

P9 新提問:為什麼美國是第一個發展出大眾文化的國家?或者應該問,為什麼「閒暇的大眾化」首先出現在美國?

Pp10-2 章節安排。第一章:針對上述提問,鐵路、傳播系統、大量移民、新型態企業等等在美國的發展都是原因,但是首先得回到內戰前的美國,尋找美國作為整體(超越局部地域性)的國族文化,是在什麼經濟、科技、政治、宗教等等背景下形成的。內戰前流行文化是主軸。內戰之後,馬戲團、西部秀、輕歌舞劇等等大眾文化的發展,促成了美國文化的商業化,同時也催生了同時是大眾的、不同族群的、橫跨美洲大陸的閱聽大眾。第二章:1876-1916間的多次世界博覽會加速了上述進程,也為大眾文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動提供觀察的窗口。第三章:二十世紀初的大眾文化(如主題公園、廣告、以及流行音樂)如何重新形塑了美國文化。第四章:美國文化到歐洲,特別強調水牛城比爾秀、美國文化展、以及彩色印刷品。第五章:美國政府的介入,運用大眾文化來創造美國的美好形象。第六章:學術論爭。

P13
兩位作者的不同傾向:Rydell注重結構條件,Kroes注重個人經驗。

第一章

P16內戰前美國流行文化逐漸成為指涉政治意涵[種族、階級意涵等等]的重要手段。(如Jackson黨人)

P17 e.g. 大眾報紙、(由白人假扮的)黑人戲劇、莎士比亞戲劇(pp18-9莎劇暴動例)

Pp21-2 內戰前美國流行文化有國族化(nationalizing)、民主化(democratizing)的功能,與大眾政治的發展相輔相成。但就像美國其他政治經濟宗教組織一樣,流行文化無法解決奴隸問題。內戰終無可免。

P22 內戰結束了奴隸問題,但新的時代又出現了階級問題。同時也需要重新確立美國的國族文化。

此時全國性文化意義的組織就有了重要性,而大眾的、工業生產的文化形式成了新價值與新國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生產手段。這些都是根植於閒暇與消費主義當中的。此處的重點在於,內戰之後的美國出現了全新的文化生產形式。

劇場
Pp25-6 Vaudeville具有肯定中產階級文化的功能。

西部秀
P31 西部秀體現了美國工業化的力量
P32 「文明的勝利」:從征服印地安人擴展到征服世界,西部秀的蘊意在於:要豐衣足食,美國人必須接受帝國主義式的生活方式。
Pp32-4 西部秀的另類解讀:顛覆傳統文化劇本的女性與印地安人角色

大眾小說
P35 大眾小說的成功不只應歸功於適當的生產、行銷或通路策略。其內容也佔了重要地位,特別是其經常著重的主題:對美國原住民暴力相向的冒險故事,可說是重現了傑克森式精神,即美國白人之間的種族平等。
P37 Wister將美國西部重新塑造為美國的代名詞
P37西部小說作為凝聚白人男性中產階級身份的媒介,同時也體現了共和黨的中心信條
Pp37-8 不同於白人中產階級的讀法,工人階級也有另類閱讀,即重新詮釋小說情節的能力

攝影
P41 美國內戰後照相機和彩色平版印刷術的普及化,促成了廣大「消費者」的出現。

百貨公司
P44 百貨公司體現了每個人都有透過消費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Pp45-6 從內戰前美國以生產者為中心的經濟,到內戰後美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經濟